你吃過「椪餅」這款古早味小點心嗎?
先等一下!你吃的椪餅是外表胖胖圓圓,一層脆脆的皮,裡面空心、鋪著薄薄的黑糖內裏;還是外表扁扁平平,一咬下去是好幾層薄如紙的酥皮,還會放到熱麵茶裏,化成糯軟香甜的配料?
原來椪餅還有分南北
明明都是在聊「椪餅」,結果聊一聊不小心發現有些人吃過的椪餅,怎麼跟自己印象中的椪餅完全不一樣?!
記憶中的椪餅就是一顆圓圓胖胖的餅,我最喜歡慢慢敲碎,一塊一塊剝下來當零嘴吃,然而有一次在麵茶攤看到了「熱麵茶配椪餅」的選項,從滿心期待這個組合,到上桌後大驚失色,發現這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椪餅呀!(不論是長相跟口感,都像是老婆餅或太陽餅一類的酥餅親戚)
在台灣這塊不大的土地上,常常會發生類似的事情,像是各大社群平台不乏這樣的南北差異文章:「北部的滷肉飯根本是肉燥飯吧?」、「有沒有北部的粽子是3D油飯的掛?」、「台北有沒有賣嘉義涼麵⋯?」而椪餅,也是展現出南北差距的其中一角。
椪餅正名運動——他們是「香餅」和「泡餅」
原來他們其實各自有自己的原名,北部狀似奶油酥餅的叫做「泡餅」,而大大胖胖、空心脆餅的叫做「香餅」。
泡餅擁有一層層的酥皮,因看起來蓬鬆柔軟,又被稱為「膨餅」,為太陽餅的前身。泡餅裡面是麥芽內餡,常與杏仁茶、麵茶、花生湯等古早味的熱甜湯一起享用,放入甜湯裡後,餅皮會吸滿湯汁並糊化,據說以前是有錢人的早餐、點心,甚至宵夜。
作家鍾文萍描寫她童年記憶中的泡餅是這樣的,「已天天吃軟糊的麵茶實在沒有新鮮感,擺在攤車另一頭高高玻璃櫃裡、餅皮綿密細緻如雪花的泡餅更吸引人——但老媽老早警告過家裡一干小孩,麵茶、杏仁茶一碗一塊錢,泡餅再加上花生湯或紅豆湯可要五塊錢!於是,泡餅成了童年遙不可及的超奢夢想美食。」
而台南的「膨餅」又名椪餅或香餅,因餅身膨脹內部中空而得名,在五十年前的《臺灣文獻叢刊》就有提到,清代時期,常民在生活中將膨餅用於祭祀、頒獎、吵架和好等用途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將之定為台南名產。
相傳在府城老餅舖才有的好滋味
台南曾經有一句稍嫌政治不正確的俗諺:「草地胡蠅,想欲食縣口香餅」,草地即為鄉下,縣口指的是縣城隍廟口,也就是府城內的意思。這句俗諺是府城內的人嘲諷城外的人吃不起這種名貴的香餅點心,不要太過肖想。
現在當然已經沒有這種偏見,然而舊時的生活習慣,似乎仍淺淺的影響著我們,像是部落客Anne身為台南媳婦,在介紹台南香餅的文章中描述:「台南的老餅舖幾乎都有做椪餅,就連原本不是餅店的烘焙行或是特產店,也都會批來販售。但的確好像在老市區以外很少見,我有個同事的媽媽就是舊台南縣人,即使每年都會回老家,卻從來不知道椪餅是什麼。」
椪餅怎麼吃?
如同前文,北部的泡餅吃法常會泡在熱甜湯裡享用,要單吃也沒有問題,但因為口感和味道與老婆餅、太陽餅都十分近似,因此也比較少聽到習慣單吃的人。
台南的香餅,除了可以慢慢的敲碎,一片片當作零嘴吃之外,也有比較傳統的吃法。在以前,香餅也被稱為月子餅,相傳流傳著一句俗諺「吃三個膨餅,等於吃一隻麻油雞。」
以往不是每家都能負擔用麻油雞來坐月子,而黑糖、麻油、雞蛋都被視為溫補的食材,因此香餅便成為坐月子補品的選擇之一,吃法是將餅敲破一個洞後,打入雞蛋,鍋中加入少許麻油後,將餅放入,小火煎至雞蛋全熟後食用。
不論是北泡餅、南香餅,在不同人心中,都是擁有獨一無二回憶的「椪餅」。
但南、北的地區差異,讓不同食物延伸出的名字,擁有異曲同工之妙,彷彿同個靈魂,卻擁有不同的肉體;同個名字,卻在不同的人心中象徵不同的回憶。在不同料理中,時常看到「戰南北」的爭論,看到大家用盡全力擁護一道料理、一道小吃,也是件有趣的事情,然而換個角度來看,好像就又變成了一件浪漫的事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