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賣掉的SUBWAY

subway

2/14是情人節,而在那天,曾經是全球最大連鎖餐廳SUBWAY,卻有消息傳出「求售」,而這件事也被摩根大通證券證實,估值約100億美金,折合台幣約3,030億。

這家1965年成立,當時只是讓創辦人籌集大學學費的餐廳,到了21世紀,一度成為世界最多的連鎖速食店,店家數在2016年曾到達45,000家之譜。

雖然在2021年,subway全球還有將近120億美元的營收,但相比2012年全球220億美元營收相比,快少了一半;且與速食龍頭麥當勞相比,單店營收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。

SUBWAY為何會走到現在這個地步?

首先,subway的主要擴張是靠加盟,而其加盟金在美國僅約1.5萬美金,平均投資約10萬美元,;麥當勞在美國則要求加盟商至少投資100萬美金。

便宜的加盟金造就展店速度驚人,但母公司卻因為展店過度,讓各家分店距離相距不遠,導致彼此競爭;SUBWAY單店經營不佳的問題,在疫情期被凸顯,尤其是2021年倒閉了1609間門市。

第二,母公司若決定更動店家設計,或更改菜單,這些費用都要加盟主另外承擔。但問題是SUBWAY 收取 12.5% 的營收分成(品牌使用費用 8%、宣傳費用 4.5%),所以還需要加盟主另外付費,著實讓加盟主吃不消。

這件事也反應在訴訟上,和加盟業者的糾紛也屢屢躍上新聞版面。SUBWAY於2018年對加盟商的法律訴訟多達718件,早些年2017年則有955件,相較於麥當勞、漢堡王等業者,它們於同時期的訴訟不到10件。

第三,SUBWAY的線上發展太慢。在麥當勞、肯德基等各龍頭開始網上點餐、送外賣幾年後,SUBWAY 的訂餐 App 在 2015 年才推出。而上線後甚至發生兩次當機,以及APP直接大改版、加盟主接了訂單收不了錢等問題,導致SUBWAY在2015、2016線上推出之後反而虧損益發嚴重。

第四,SUBWAY在2010年代之後,內部控管與產品品質常常發生問題,並登上媒體版面,在在影響消費者觀感。

2014年遭到幾萬名各國網友連署抗議,因為SUBWAY疑似在麵包裡添加用來做橡膠鞋底和瑜伽墊的原料,為了讓麵包的口感更Q;2015年,代言人被爆出性侵未成年少女的醜聞;2021年,據《華盛頓郵報》報導,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辦理的一份訴訟指稱,SUBWAY的鮪魚三明治裡不含任何鮪魚。

以上種種行銷危機,加上屢屢與加盟商發生訴訟糾紛等問題,導致在2021年一份美國消費者喜愛的三明治連鎖店名單中,SUBWAY僅名列第八名,重點是這份名單只調查三明治專賣店,換句話說麥當勞、必勝客等龍頭連鎖店並不在調查名單中。

以上種種,層層堆疊,造成現在SUBWAY的窘境,自從創辦人2015年離世後,曾經風光一時的SUBWAY至今還未找到改變的方式,不僅每況愈下,甚至只能無奈求售。

從別人的經驗總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盲點,加盟生意在台灣也常常會有很多糾紛,也許可以給我們幾個思考點,過度擴張、短視近利等是否是我們常犯的錯誤。

參考資料
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